好貓好狗好雞命之歐盟動物權淺談

好貓好狗好雞命之歐盟動物權淺談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好貓好狗好雞命之歐盟動物權淺談 Image
<<原文於2014年12月17日發表於云閱讀>>  剛自滿街流浪貓狗、到處都是格子雞的台灣來到歐洲時,對於歐洲動物相對之下養尊處優的生活,常是讚嘆不已。以荷蘭和德國的寵物動物為例,此兩地的寵物狗,不但可以跟著主人上大眾交通工具(雖然要買票而且還不能坐在椅子上),跟著主人上超市時,超市外還設有專門的「趴狗區」,讓你的愛犬可以和其它狗狗交際兼等主人。此外城市內也隨處可見溜狗專區及狗狗專用運動區,讓愛狗能好好發洩精力,放家中的枕頭和傢俱一馬。 此地的寵物貓呢?若說能任意走動、放養的雞叫有機雞,那麼荷蘭的貓兒普遍來說,也都是有機貓吧!大部份的養貓人家,都會在家裡裝個小門,讓貓兒隨意出門走動,很少有關在家甚至關在籠子裡這種事!所以天氣好時,常可看到肥滋滋的荷蘭家貓出門走動曬太陽。而荷蘭的愛貓人也極多,若是遇到鄰居的貓來串門子,也是照三餐的在餵,甚至如果貓大爺今個兒性致一來,想翻自家的牌子,晚上抱著鄰居的貓一起睡的事也是有的!貓體欠安時,不但有健保不給付的貴鬆鬆獸醫可以看,連追小鳥時扭到腳,或是吃太胖卡在門上閃到腰時,都還可以送去給貓狗御用物理治療師推拿一下。荷蘭的貓狗,除了「好狗命」和過太爽外,實在是沒有別的形容詞了! 在超市外「趴狗區」以難看坐相等候主人的兩隻忠犬。 然而這樣的好貓好狗命,並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像這樣對動物極為保護的政策和法令,也是經此地前人努力爭取而來的!就拿荷蘭來說吧,荷蘭擁有世上第一個,且也是唯一一個以動物權利做為訴求而成功在國會內佔有席次的政黨。 在荷蘭這樣的國家,動物黨的出現並不稀奇;在荷蘭只要你有理念、有訴求,人人都可以創黨參政;就連被視為過街老鼠的戀童癖患者,也在前幾年勇於嘗試創黨, 以捍衛自身的權利。雖說戀童癖黨在引起眾怒後而不了了之,但也看得出來創立政黨在荷蘭來說,真的不是什麼太難的大事,也真的是什麼人都可以創。但是動物黨 能在2002年創黨之後,短短四年內就迅速的在國會裡拿下兩個席次,可見得保衛動物福利的訴求,是不少荷蘭人的共識。 荷蘭人對動物權的追求,除積極的支持動物黨外,從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出些端泥。例如只要路上看到不幸往生的動物,不論在荷蘭的哪個城鎮,都可以請「動物急難救助協會」(Stichting Dierenamblance), 派「動物救護車」來協助屍體的清理。「動物急難救助協會」是個只仰賴各地民眾捐款來運作的NGO組織,平日以召募志工的方式,協助民眾處理日常生活中與動 物相關的急難救助需求。不論是家中的寵物,或是戶外的野生動物,如因病或意外需要幫助,只要聯絡他們,他們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協助民眾送動物就醫,幾乎可和 人類的救護車比擬了! 紅色圈起處為蛋盒外的有機標章;「更好生活(Beter Leven)」在圈內的左側。 此外,超市裡的蛋,可也是藏有玄機的!如果仔細檢視蛋盒中的蛋,可以發現在蛋殼上印有一串紅字的數字和英文字;而這些神密的紅字,可是歐盟/荷蘭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動物福利的另一個表徴(註一)。目前歐盟境內的雞蛋,都會印上數字0~3的編號,以代表其蛋雞的飼養環境:0是有機放養、1是放養、2是室內平面飼養。至於編號3的籠子雞,基於對動物福利的重視,歐盟已在2012年宣佈全部禁止了;因此3號雞蛋,目前市面上已找不到了!除了在雞蛋上印數字外,蛋盒外也會有其它有機認証機構的標章。像是以三顆星來標示動物飼養環境的「更好生活(Beter Leven)」標章(註二);當動物的飼養環境愈友善人(動物)道,給的星星就愈多顆。 以蛋雞的飼養環境來說,其給星標準的設立,大抵是參照英國在1965所提出,而後在1988年為歐盟所採用的「五大自由(Five Freedom)」的精神:動物應有免於飢餓、痛苦、受傷、疾病、恐懼和壓力的自由,動物應有身處最少限制環境以展現自然行為的自由。因此「更好生活」的給星標準為:居住空間大小、是否可到戶外、環境刺激物、棲息處、充足光線/日照、是否強迫換羽以增加雞蛋的產量,以及是否有飼養總量六千隻的限制(註三)等等。三顆星為最優質的蛋雞環境;而能得到三顆星的蛋,通常也都是數字0的蛋。有些農場為了讓消費者安心,甚至提供跟雞二十四小時視訊的服務哦!讓你閒著也是閒著的時候,能上網看一下,你家廚房的那顆蛋,究竟是怎樣下下來的!如果你週末早上閒閒沒事做,不如邊吃早午餐邊跟我一樣,跟雞視訊一下吧!(註四) 印在蛋縠上的紅色流水號。第一位的數字,是用以表明蛋雞的飼養環境:0是最佳的有機飼養法;3是目前台灣最普遍的格子雞。第二位的兩個字母,是生產國的縮寫;NL是荷蘭,DE是德國,依此類推。 歐洲動物權另一個極至的展現,就是「貓保母」這個行業的出現。身為標準貓痴,當我第一次在柏林聽到世界上有一個叫「貓保母」的工作時,我便立刻明白此生的使命為何了!職業無貴賤!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價值!更何況,這是個有人付錢給我去玩貓的工作!免費的我就玩了這麼多年了,更不用說現在有人要付我錢!黑暗騎士裡的小丑說得對,如果你很擅長做某件事,那麼就千萬不要幫人家做免錢的!既然我有玩貓的天份,後天又數十年如一日不間斷的在磨練玩貓的技巧,自然是貓保母這份工作的不二人選! 換句話說, 人可以玩貓賺錢的話,為什麼要去唸學術期刊論文呢? 人可以玩貓賺錢的話,為什麼要去唸學術期刊論文呢? 人可以玩貓賺錢的話,為什麼要去唸學術期刊論文呢? 人可以玩貓賺錢的話,為什麼要去唸學術期刊論文呢? 那麼,到底貓保母是什麼呢?顧名思義,貓保母就是在貓主人出門不在家時,到家裡幫忙照顧(調戲)貓,做些像是清貓砂,放飼料之類工作的替代貓奴。如果是讓貓咪離開原本的居住環境,則是貓旅館,非貓保母也。貓奴在家時,貓大爺當然是吃好睡好;那麼貓奴要出門去渡假時,當然也是要好好安置一下家裡的貓大爺啊!貓基本上是種十份依附地盤與居住地的動物,一般而言,主人對貓來說,只是家中另一件會提供各式服務的大型家俱;因此對地盤性領域性極強的貓咪來說,若隨易改變貓咪的居住環境,則會造成他們莫大的壓力。因此,貓是不容易像狗一樣和主人一同出門旅行的!連送到貓旅館,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太建議的選項!因此,在貓主人需離家數日時,除了善體人意的鄰居外,重視動物權的荷蘭人自然會考慮花點小錢尋求像我一樣專業(挺)的貓保母服務。 目前在歐美國家,專業的貓(寵物)保姆算是個新興的行業,至於能不能真的就這樣靠玩貓貓狗狗來維生,則是看地區及個人經營了!一般而言,大都市因人與人之間較為疏離,且貓口眾多,雖然競爭者也眾,但因對貓保姆的需求量夠大,因此也比較容易真的以此為生。在阿姆斯特丹,就有一位知名的貓保母瑪莉凱(Marieke)(註五);她不但有自己的貓保母網站,且為了因應阿姆斯特丹裡數量眾多的國際貓口,她的網站還有英文版的!除了網站外,她也自製一小段影片放在Youtub上,介紹她的服務內容,展示像她的專業貓奴技能,像是用逗貓棒玩貓啦!摸貓啦!以量杯來估測貓食的數量啦!清貓砂啦等等!而這樣的專業貓奴形象,也因此讓她上遍了荷蘭的各大報章雜誌呢!當然,錢難賺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所以其實貓保母也不是真的那麼好當的,只要去人家家裡抱抱貓,清清貓砂,就可以換得溫保的!為了開發客源,瑪莉凱的營業項目還包括了溜狗、照顧兔子、黃金鼠及花園維護等等。所以除了伺候貓大爺外,瑪莉凱每天還得為了生活,幫客人澆澆花啦!帶狗狗去散步啦!逗逗黃金鼠啦,連兔子都得抱一下,才能換得餐桌上的麵包呢! 玩貓玩到上新聞的荷蘭知名貓保母瑪莉凱。 除了個人工作室外,在美國更有員工數人的貓保母公司,以專職專業的方式來經營寵物居家照護這一塊。若想請他們到府服務,可是要先簽上洋洋灑灑十多頁的合約書,才能依約到你家去伺候貓大爺的!其合約內容包括了住戶鑰匙的移交、居家保全的設定、居家出入的授權、寵物過往的健康管理及飲食習慣、特約獸醫的聯絡方式、寵物緊急就醫授權書等等,內容雖繁多但十分周全。如此謹慎小心的態度,不但是對寵物主人的貼心服務,也是對貓保母自身的保護。雖然貓保母九成的工作就是在抱貓摸貓而己,但其實其中還牽涉到住戶居家安全的問題。畢竟,要讓一個陌生人在自己不在家時,進到屋裡照顧自己萬分寵幸的貓大爺,也不是那麼容易讓人寬心的事!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找貓保母還是下下策,好鄰居才是家裡貓大爺最好的依靠呢!因此在敦親睦鄰的小城市或鄉下,對貓保母們來說,可是不容易討口飯吃的地方!以我住的小城奈梅亨(Nijmegen)來說,雖說城裡貓口眾多,但此地居民大多互相認識,再加上有志此職者眾,小小的一個奈梅亨就已有三到四位貓保母!因此在僧多粥少的狀況下,能照顧(玩)到的貓,實在是不多,更不用提以此糊口了! 雖說只想靠玩貓賺錢,終究只是個不可得的貓奴春秋大夢,但我仍樂見荷人或其它歐洲國家在日常生活裡,處處對動物權的維護和伸張。例如,和台灣相較之下仍算平價、且普偏的有機食品,讓我得以稍稍吃得安心,不用困在口腹之欲、荷包與良知的三難困境之中。想起台灣仍有九成以上的雞關在不見天日的格子裡,仍不免感嘆,在台灣,什麼時候當人可以不要吃餿水油,當雞不需當血汗雞呢? 作者註釋: (一)更多關於歐盟在經濟動物福利政策與法令上之推動,可參照: 歐盟農場動物福利推動經驗對台灣啟示、雜食者的兩難-有關荷蘭經濟動物的命題 (二)荷蘭自有的有機認證機構:「更好生活(Beter Leven)」。 (三)為求增加雞蛋產量,雞農常以斷食、停水和停光的方式來改變雞體內的荷爾蒙,因而落羽,接著再恢復餵食,蛋雞身上的羽毛長回並開始下蛋。 (四)有機雞農場的二十四小時實況轉播。(雖然跟雞視訊有侵害雞隱私權的問題,但還是符合五大自由的精神...的吧?) (五)瑪莉凱的貓保母網站 ,瑪莉凱在youtube上的自我介紹影片。

伊拉斯謨.全球(Erasmus Mundus)碩博士課程 問答集

伊拉斯謨.全球(Erasmus Mundus)碩博士課程 問答集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伊拉斯謨.全球(Erasmus Mundus)碩博士課程 問答集 Image
在芬蘭唸書時,日日在這樣的美景中與期刊論文搏鬥。 <<2015年2月1日合作轉載於荷事生非>> 上次在「伊拉斯謨.全球碩博士課程解密」一文刊出之後,受到網友們熱烈的回應與轉貼,也有網友陸陸續續寫信給我,問些相關的問題。有鑑於某些問題是網友們重覆提出的,我便在此一併公開回答,也供有相同疑問,但太害羞而不好意思與我聯絡的網友們做參考。我也想藉機對大家有興趣閱讀我的文章表達感謝;我會繼續努力寫這一系列文,供有興趣前往歐洲攻讀伊拉斯謨.全球碩博士課程的大家參考。廢話不多說,來看看大家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吧。(延伸閱讀:留學的另一種選擇:歐洲碩博士學位 Erasmus Mundus 解密)

留學的另一種選擇:歐洲碩博士學位 Erasmus Mundus 解密

留學的另一種選擇:歐洲碩博士學位 Erasmus Mundus 解密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7 Comments
留學的另一種選擇:歐洲碩博士學位 Erasmus Mundus 解密 Image
<<2015年1月14日合作轉載於荷事生非>> 在校園裡曬著久違冬陽的荷蘭學生 在歐洲生活已經四年多了!前三年裡,我每隔二個半月就搬一次家;每五個月就換一次朋友、學校、教授、學生証、電話號碼、簽証、和腳踏車。大家總是問我,怎 麼那麼會搬啊!很辛苦吧!更有人說:好好哦!一直到處玩(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其實我會這樣瘋狂的搬家,主要是因為我唸的是隸屬於歐盟的伊拉斯謨. 全球(Erasmus Mundus)高等教育計畫中的碩士聯合學程。

如何訓練荷蘭人看《後宮甄嬛傳》?

如何訓練荷蘭人看《後宮甄嬛傳》?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1 Comments
如何訓練荷蘭人看《後宮甄嬛傳》? Image
<<原文於2014年11月11日刊登於云閱讀>> 備受歡迎的HBO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治·馬丁的經典奇幻小說。 台灣瘋歐美劇的人不少,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甚大,但至少在我們包山包海的教育方式下,也讓我們對西方文化有著一定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在看歐美劇 時,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文化的衝擊不算太大。原本以為這種本土和世界文化史觀並重的教育體系是普世皆然的系統;然而和一些歐洲朋友閒聊後才發現,歹痔恩係 憨人想得那麼簡單!以我取得、不具統計效力的歐洲小樣本來說,在歷史地理兩個領域中,皆是以本國為主,再加上些許歐洲其它國家的簡單文史而已。其它和本國 較無關的亞洲、美洲等等文史,對這些歐洲人來說,可以說是模糊的一大片(註一)。是以,在我的超隨便田野調查後,我突然發現自己好有世界觀哦!在台灣填鴨 式教育數十年的濡染之下,我可是具備了收看歐美劇無礙的另類出走能力哦!這可是真真切切的與國際無縫接軌呢!什麼都可以輸,就是看電視的能力不能不如人 啊!

有強勢的公民,才有單車王國

有強勢的公民,才有單車王國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有強勢的公民,才有單車王國 Image
學院前的腳踏車停車坪  這幾天看到一段影片,簡介了荷蘭遍行全國的單車車道由來,還挺長知識的!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Image
今年荷蘭的秋天來得晚些,十月中下旬了居然還有二十度以上的暖日子,報上也直說今年的秋天是百年來最暖的秋天,樂得荷蘭人動起秋日烤肉的念頭(註一)。雖然能夠在長年涼冷的荷蘭曬到暖暖的秋陽也堪稱幸福之事,但也因為如此,今年的葉子轉黃的晚,只見日照一天天的短少,卻遲遲不見黃紅相爭的秋景,十分可惜。

荷蘭理工阿宅的健行嘉年華會

荷蘭理工阿宅的健行嘉年華會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荷蘭理工阿宅的健行嘉年華會  Image
<原文於2014年10月7日發表於云閱讀> 奈梅亨城內「健行四日大會」的廣告看版,及各項活動位置圖 位在荷蘭中西部,號稱荷蘭最古老城市的奈梅亨(Nijmegen) ,是個名不經傳的大學城。缺乏像阿姆斯丹或烏茲列特般,小橋流水、浪漫動人的運河景觀;也不像萊頓這個以人文研究為主的大學城一樣,處處有隨意書寫的各國 詩詞,可供騷人墨客附風弄雅一番。奈梅亨城裡的洛堡大學(University of Radboud),是間以理工醫學院為主的大學,因此以人來比喻的話,奈梅亨可以說是荷蘭城市裡的理工阿宅啊!這樣的理工阿宅城,除了唸書和工作外,基本 上是不會有正常人特別要來這觀光的。

蛻變--克勞蒂亞(粉紅安妮)

蛻變--克勞蒂亞(粉紅安妮)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蛻變--克勞蒂亞(粉紅安妮) Image
  每天每天,我們總是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那一面,進而苛求自己,在比較之下自形慚愧。然而,在準備出門面對這個世界時,隨著睡衣的褪下,我們從衣櫥裡拿出精美的防護罩,換下那個最私密的自己,蛻變成一個個堅強而自信的戰士,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那顆脆弱又敏感的心。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我們躲在自己設下的美麗外殼中,寂寞且無助。於是我們忘了,無論別人如何看起來完美無瑕,他們其實跟我們一樣,也只是躲在一個又一個看似華美的防護罩下罷了,世上的每個人,其實是同樣的孤寂而渴望擁抱。 因此「蛻變」此系列文章,將透過採訪外表光鮮亮麗或奇裝異服的各國素人,比較這些素人其出門在外的裝扮,與在家裡著睡衣時的邋遢(或不邋遢?)模樣,以呈現隱藏在人們在各式刻意打扮的外表下,所共有的希望、恐懼和夢想。

梅琴梅藝--奈梅亨的露天鋼琴演奏公共藝術活動

梅琴梅藝--奈梅亨的露天鋼琴演奏公共藝術活動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梅琴梅藝--奈梅亨的露天鋼琴演奏公共藝術活動 Image
<<於2014年11月01日合作發表於「荷事生非」>> 最近一個多月裡,每天從荷蘭奈梅亨(Nijmegen)火車站裡的地下通道前往出入口時,總能聽到鋼琴聲在車站裡飄揚,有時還會聽到隨著琴聲跟著唱和的歌聲,讓我頓時忘了自己身在何處。無預期的美好樂聲,不但讓我洗去漫長一天所累積下來的疲憊,及每天和例行公事搏鬥所造成的麻木感,更讓車站裡往來匆忙的乘客,不自覺的放慢腳步,甚至願意花個五分鐘下來宁足聆聽。雖然歐洲的街頭藝人眾多,但此次出現在車站裡的琴聲,卻是來自每天行經車站的一般大眾。

薯條、糖碎片、美乃滋:「可以吃就好」的荷蘭實用飲食哲學

薯條、糖碎片、美乃滋:「可以吃就好」的荷蘭實用飲食哲學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薯條、糖碎片、美乃滋:「可以吃就好」的荷蘭實用飲食哲學 Image
<<原文於2014年9月03日發表於云閱讀>> 荷蘭市場上賣的現炸薯條,吃起來...就像薯條。 自搬到荷蘭來後,家母總是愛問我:「你那邊有什麼好吃的?你都吃什麼?」即使我義正辭嚴的跟家母解釋:「沒有,荷蘭沒什麼好吃的!」家母總是覺得, 我是愛騙她的死小孩。阿母啊!你冰清玉潔的女兒真的是冤枉的!荷蘭的美食真的就是「空」一個字。即便是對飲食標準寬鬆的台灣人來說,荷蘭仍是個不折不扣的 美食荒漠。在我旅居的數十個國家裡,荷蘭食物絕對是可以排上倒數兩名的。這樣奚落一個人高馬大(荷蘭警察騎的馬真的是很高又很大,嚇死我這個哈比台灣人 了)的堂堂小國好像有點太羞辱人,也很難讓人相信。但是,各位觀眾(媽!就是妳啦!)!我講的是真的! 數年前我在乍到這個以鬱金香、設計和單車聞名的國家時,就曾四處的找尋荷蘭美食的踨跡。不消多時,很快的就發現荷蘭無美食這件事;畢竟,這是個 不管荷蘭人身形再巨大也無法遮掩的事實。但是荷蘭是個如此美麗的國家:金髮碧眼的人們一派輕鬆的在古老的石頭路上,不畏風雨的騎著小花單車趴趴走;鄉間風 景美如小時候15塊一本的韓國筆記本封面插圖(就是小丘陵上綠草如茵,樹長得很像綠色貓尾巴的那種);這樣一個高度追求美感與生活品質的國家,怎麼可能會 不重視飲食?畢竟這裡晚上除了酒吧外,無處可去,所有的商店六點後就關門了;若不好好的吃一下晚餐,漫漫長夜是要腳踏車修整晚嗎?於是我不由自主的拒絕接 受事實,陷入自我否定之中。 陷入否定期的我,開始四處打探什麼是荷蘭的美食;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市場上的炸薯條(patat)、炸魚(kibbeling)、炸肉丸 (bitterballen)、炸奇怪肉泥內餡的可樂餅(kroket....到底是有多愛吃炸的!!)、是鯡魚生魚片 (haring)、楓糖餅(stroopwafel) 、甘草糖(drop)、糖碎片(hagelslag)及某一位美食家稱之為「馬鈴薯菜泥」,我稱之為「爛泥」的冬天大菜 「stamppot」。雖然洋洋灑灑寫下來,好像荷蘭美食真的不少。但是!請各位客倌仔細想想:只是個炸薯條就被拿來當成美食代表...這個....這 個,案情不單純啊!薯條不就是去速食店買套餐送的,有時候還懶得吃完的附餐,為什麼會成為美食代表呢?於是我決定親身前往市場,試吃一下這個傳說中的荷蘭 美食。雖然我很努力的要找出荷蘭薯條的獨到之處,但很遺憾的,吃完的心得也就只是: 啊!不就薯條?不然咧! 硬要說有什麼之特殊處,就是荷蘭人愛配著油膩膩的美乃滋吃,而且除了美乃滋之外的沾醬,都還要額外付錢咧!我個人誠心的認為,真的不能因為荷蘭 人配奇怪付費沾醬的吃法,就要把薯條歸於美食一類。至於其它荷蘭人狂愛的炸物,像是炸肉丸和可樂餅,也是不值一哂之物,完全無法和台灣的鹹酥雞相提並論。 更遑論荷蘭人把這些該現吃的炸物,放到莫名其妙的自動販賣牆裡,像飲料般的販售。這些炸物就算新鮮起鍋時不難吃,在放到牆裡等待食客來到的同時,風味也早 已全失了!還有還有!荷蘭人愛吃美乃滋,卻鮮少聽他們說起自製美乃滋一事!和家家戶戶因嫌市售美乃滋不夠美味,堅持自己做的法國人相較,荷蘭人可以說是能 吃就好,口味不重要。由此可知,荷蘭人的飲食概念是台灣人完全不同的。 炸好了就要趁熱吃啊啊啊啊!!呿! 其它國家蛋糕上的小配角,荷蘭人早餐桌上的大明星:糖碎片! 糖碎片的大翻身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荷蘭人吃早餐時用來撒在麵包上的糖碎片。當我身邊的荷蘭人熱心的跟我介紹糖碎片的吃法時,我心中默默的嘀咕著:啊這不是撒 在蛋糕上的裝飾嗎?怎麼會吃早餐配這個,還這麼煞有其事的跟我介紹它?連超市裡有一整櫃都放著這個在台灣沒人鳥的糖碎片?於是我很認真的吃了一口抹上奶油 後撒著糖碎片的麵包。啊?不就蛋糕上的那個?不然呢?還害我以為有什麼特別的呢!同樣是愛吃麵包的德國人,他們用來配麵包的各式醎甜抹醬則更顯得多元而可 口。荷蘭人這麼愛吃糖碎片,到底是想怎樣啊? 吃起來八角味很重,但還是可以被不重吃的荷蘭人當作寶的甘草糖。 賣相佳但吃起甜膩嚇人的楓糖餅。 荷蘭食物中難得的曠世佳作:炸魚配美乃滋。(對!還是配美乃滋啊啊啊!) 市場上已料理好,可搭洋葱現吃,但仍難掩腥味的鯡魚生魚片。 鯡魚與謎之國菜 現在來聊聊荷蘭人口袋美食名單中,尚未討論到的部份吧!首先是腥味藏不住的鯡魚生魚片;荷人並不太在乎腥味,也不太會處理腥味,因此荷式鯡魚生魚片對我來說,滋味遠不及鮮甜的日式生魚片。至於來荷觀光客人手一包的楓糖餅,甜膩過頭,實在無法多吃。赫赫有名甘草糖, 因含有味道近似八角的甘草,所以吃起來像是把魯肉飯的湯汁做成糖果,詭異萬分;大部份的台灣人也會覺得難以入口。炸魚倒是鮮嫰多汁,算得上荷版鹹酥魚,是 荷蘭食物中勉強可以稱之為美食的佳作。而冬天大菜「馬鈴薯菜泥」,荷文「stamppot」直譯,就是搗碎成一鍋菜之意。這道菜,顧名思義就是在水煑馬鈴 薯和其它蔬菜後,加點牛奶、奶油、塩巴和胡椒,搗碎成泥後即可食用,通常還會配上各式口味的香腸,是荷蘭人冬天必吃的「國菜」。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荷蘭國菜--馬鈴薯菜泥。 是的!把水煮馬鈴薯和蔬菜弄成爛爛的一坨泥,再配上香腸吃,就是荷蘭人的國菜!就這樣!沒了!各位讀者,我可以了解各位現在震驚萬分的心情!當 年的我也是如此的難以置信!但這是個鐵錚錚的事實啊!即便國菜是坨爛泥,荷蘭人還是可以雀躍的跟我分享:爛泥菜有許多種作法哦!可以加蘿蔔搗成爛泥!可以 放蘋果搗成爛泥!還有還有!!放這個菜還有那個菜跟培根,也可以搗成爛泥吃哦!看著這些身材極高而食物標準極低的荷蘭人,每天小確幸的吃著蛋糕上的糖碎 片、副餐的薯條、冷掉的炸物而自得其樂時,我都得常忍下白眼連十翻的衝動。 一番掙扎後,我終於接受「荷蘭沒有美食」這個事實,同時也把自己對荷蘭食物的期待降到最低。總結的來說,荷蘭食物是「還可以吃」,但就是沒什麼 特別的;且荷蘭人常把在其它國家飲食文化中的小配角,拿來當作餐桌上的大明星。因此在荷蘭外食常是件物有所不值的事,就算花了一大筆錢,也只能吃到還可以 的食物;自己下廚以解決三餐所需,成了我在荷蘭的日常生活寫照。但也因為如此,此地物美價廉的超市生鮮(作者註)讓我得以天天至少食用五蔬果。比起在台灣 時狂嗑滷味醎酥雞,在荷蘭的我可謂吃得健康又美味!算得上是因禍得福了!至於荷蘭人為何這麼不重視吃?其實是和許多荷蘭人過去是清教徒,再加上二戰後民生 困苦的環境有關。不能重視飲食,也沒有條件重視飲食的時空背景下,讓荷蘭人逐漸養成了能快速吃飽就好的實用飲食文化。說人家飲食文化貧乏嘛!但人家從小這 樣中午吃冷麵包,晚上吃爛泥菜,還是可以快快樂樂的長成全世界最高的國民啊! 阿母啊!妳看到這,總該相信我這個百善孝為先的女兒沒在騙妳了吧! 作者註:近期荷蘭在英國非營利組織「樂施會」(oxfam.org)針 對125個國家的「夠好吃」食物排名調查中(good enough to eat index),高居首位。其評斷標準為,國內食物供給量、品質、價格和是否能兼顧健康等四個項目來做評判。也就是說,在所有的調查國家裡,荷蘭是最容易以

舌尖上的文化與價值觀:荷式新興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文化與價值觀:荷式新興美食文化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舌尖上的文化與價值觀:荷式新興美食文化 Image
<<原文於2014年9月17日發表於云閱讀>> 今年參與「摘星活動」的米其林一星級餐廳Le Marron 所推出的套餐菜色之一:酪梨燻鮭魚捲佐以小黃瓜冰淇淋,搭配小捲墨汁沾醬。 在談過令人驚奇(嚇)不已的荷蘭傳統飲食文化後,也許是因為實話總是傷人的,心中的愧疚不安,讓我不得不再提筆寫另一篇關於荷蘭食物的平衡報 導,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荷蘭美食。若說荷蘭完全無美食,倒也非事實。荷蘭其實有許多得到好評的餐廳,甚至有為數不少的餐廳得到美食界的最高榮譽──米其 林餐廳指南──的認可。除了正式的餐廳外,荷蘭三不五時也會因應節慶而舉辦美食節之類的活動。當米其林都可以為荷蘭美食出一本專書之時,荷蘭為何至今依舊 擺脫不了無美食的名聲呢?其原因就在於,真正出自於荷蘭本土的在地美食,就如同本文作者的銀行存款一樣,真的是屈指可數。 記得數年前我在紐約工作時,也想好好利用在紐約的短短數個月,盡可能的探索美國美食。當時偶遇一位同是美食同好的紐約客;於是我隨口問他,什麼 是美國的美食呢?想不到他很認真的以美國人的驕傲告訴我,沒有美國美食這回事;所謂的美國美食,其實是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綜合體,隨著各國移民來到美國, 而逐漸發展出在地的口味。多年後我體會到,我對荷蘭美食的疑惑,其實是可以用當年在紐約大哉問所得到的答案來解惑的。荷蘭現今的飲食文化,同樣也是世界各 國飲食文化的綜合,只是成因和美國大不相同。荷蘭自二戰後,隨著經濟環境的逐漸改善以及對宗教信仰態度的改變,本來對吃這件事只重實用價價的荷蘭人,也開 始追求口感上的滿足。但因為美食的位置還是空在那裡,所以荷蘭人在近幾十年開始引進其它國家的美食。因此,在荷蘭外食,餐廳選擇可以說是十分的多樣;不論 是法國菜、義大利菜、希臘菜到中國菜等等,都不難在荷蘭找到。以荷蘭料理為號召的餐廳並不是沒有,但因荷蘭菜的菜色並無法湊成一張菜單,所以還是會搭配上 其它國家的料理。除此之外,因印尼曾為荷蘭殖民地的歷史淵源,故印尼菜也是在此地大受歡迎的。 去年十一月發行的2014年米其林餐廳指南裡,荷蘭共有兩家三星米其林餐廳、十九家兩星米其林餐廳及八十四家一星米其林餐廳;算一算,只比台灣 大一點點的荷蘭,米其林餐廳居然有一百零五家之多,而台灣至今,仍是一家也沒有!雖然米其林指南不代表唯一的美食標準,但能得到米其林指南推薦的餐廳,皆 有一定的水準,也是個不爭的事實。談論至此,究竟誰才有資格稱自己擁有美食文化,著實令人困惑。但就如同前述,荷蘭不是沒有美食,只是皆不是出自於本地。 翻開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名單一看,就會發現,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多半是以法式、地中海式或是創意西式料理為主;如此國際化的菜色,顯然是新一代的荷式飲食文化 特色與代表。 荷蘭的米其林餐廳,即便只有一星,一餐吃下來一人要價一百歐元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此高貴的價格,就算是收入高出台灣兩三倍的荷蘭人,也是筆驚人 的開支。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騙到精打細算又不重吃的荷蘭人上門呢?荷蘭的米其林餐廳顯然深諳打折對荷蘭人的吸引力。因此,荷蘭的米其林餐廳除了在一些大 活動或自定的節日裡,像是「世界盃足球賽」、「親子日」等,推出每人要價「只要」三十到四十歐元的超值套餐外,每年更有為數不少的米其林餐廳藉由「摘星活 動 (Dining with stars) 」,來吸引平常摳門到不行的一般荷蘭大眾上門。每年六月,所有參與「摘星活動」的米其林餐廳,都會推出與平日相較約五到六折,但內容毫不遜色的套餐;且只 要星星的級數相同,不管去哪一家,價錢都是一樣的。以今年為例,所有參與的一星級餐廳,四道菜的午餐套餐為每人四十五歐元,五道菜的晚餐套餐為一人六十歐 元;若是二星級餐廳,「只」需再加上十五歐元即可。雖然仍是所費不貲,但若是在荷蘭的一般餐廳吃晚餐,常常是食之無味的用完一餐後,每個人仍是得心不甘情 不願的含淚掏出二十五到三十歐元了事。因此,不如平日減少外食的頻率,每年再趁著這個摘星活動好好打打牙祭,犒賞自己一番, 省了荷包又滿足味蕾! 每年於阿姆斯特丹所舉辦的「餐車嘉年華會」,是老饕們不可錯失的重要年度活動。   創意美食:以水果入菜的主餐。 除了咬著牙拎著空空的荷包造訪有品質保証的米其林餐廳外,在荷蘭另一個可大快朶頤的機會,便是各式的美食節了!「餐車嘉年華會(Rolling Kitchen)」 可以說是其中好吃指數破表的代表。每年夏天,因終年溼冷而陰影很深的荷蘭人,在難得放晴且無風雨的好天氣裡,都會大量的湧向海邊,或是毫無矜持的在自家陽 台上袒胸露背曬太陽。參與各式嘉年華會,更是許多荷蘭人對於夏天的共同回憶。大部份的嘉年華會,都是以音樂或是藝術表演活動為主,食物為輔;因此,這些嘉 年華會的食物,仍是無法擺脫「可以吃」就好的荷式傳統;除了薯條和各式炸物外,就是令人絕望,啃到牙齒都要歪掉的三明治。「餐車嘉年華會」則是和一般的荷 蘭嘉年華會完全相反:食物是會場上的主角,音樂變成陪伴人們用餐的小配角!「餐車嘉年華會」裡,食物的多樣化和美味的程度,讓人不由自主的懷疑,自己是否 還身在美食沙漠的荷蘭。許多致力於研發創新新一代荷蘭料理的年輕廚師,也都會特別前來共襄盛舉、參與盛會,挑戰市場的口味和接受度!更重要的是,本活動是 「免費」入場!在這個麥當勞薯條沾醬都要額外付錢的國家,同時擁有免費和美食這樣的組合,簡直就像是去廟裡拜拜遇到發爐一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餐車嘉年華會 除了各式餐車外,隨處可見的音樂現場表演。 今年已是第七屆的「餐車嘉年華會」, 通常於每年的五月,假阿姆斯特丹的Westergasfabriek文化公園舉行。自開辦以來,每年總能吸引大批的饕客前來參與盛事;而今年與會的餐車, 更有一百三十台之多!國際化、創新及美味,可以說是「餐車嘉年華會」的三大特色。除了最受歡迎的窯烤比薩和木碳烤肉之外,更有泡菜口味的漢堡、用水果做主 菜的創意料理、現烤生猛海鮮、大鍋烹煮的北非料理、以(強迫你)踩腳踏車來製作的冰其林,及令人懷念的現蒸小籠包等等,應有盡有!絕對不怕找不到你想吃 的,只怕你有太滿的肚子與太空的荷包。雖然荷蘭的五月仍是略帶涼意,但在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音樂聲中,把來自各國的創新美味料理大口吞下肚,頓時有回到台灣 各大夜市之感,一解異鄉的寒意與心中的鄉愁。 身著「餐車嘉年華會」制服的小小工作人員,負責保持場地的清潔。手臂上以膠帶固定的小杯子,是用來提醒大家,如果看到他們在會場辛勤工作、撿拾垃圾,別忘了賞點小費哦! 雖然美食節不是天天有,沒有中樂透也沒辦法把米其林餐廳吃透透,但我仍由衷的欽佩荷蘭人,能如此勇於嘗試挑戰自己的味蕾,讓這個原本缺乏美食傳 統的國家,逐漸蛻變成美食的新興王國。荷蘭人的開放與創新,讓我即使身在異地,也能擁有愉悅的美食體驗。在台灣人身上同樣可以找到的開放與創新,更是造就 台灣現有豐富飲食文化的重要推手。身為一個口味刁鑽,飲食經驗多到可以到處說三道四的貪吃台灣人,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舌頭雖只有三寸,卻能品嘗出一個國家的中心文化與價值觀。

啤酒從我頭上流下的這瞬間,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接近世界盃的時刻

啤酒從我頭上流下的這瞬間,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接近世界盃的時刻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啤酒從我頭上流下的這瞬間,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接近世界盃的時刻 Image
<<原文於2014年7月10日發表於關鍵評論>> 不論是超市、書店或是一般生活用品店,皆可看到世界盃足球賽的相關商品 我不是足球迷,即便是四年一度、全球觀注的世界盃,我都不是太感興趣。而今,卻因旅居 在足球興盛的歐洲,隨著賽事如火如荼的進行,每天看到的、聽到 的,都是跟世界盃有關的 討論和新聞。以荷蘭為例,在這段期間內,除非雙眼暫時失明,否則不可能不注意到整個國 家逐漸橘化──荷蘭人稱之「橘色狂熱 (Orange Madness)」的現象。 「橘色狂熱」顧名思義,就是整個國家切換到瘋狂熱愛「橘色」這個代表荷蘭的顏色的模式。就連上超市都要受到橘色及世界盃商品的猛烈連環轟炸!在超市 裡,橘色或是世界盃的週邊商品是應有盡有:舉凡看球賽時的零食飲料、眾人觀賽時可穿的加油服,或是牆上為國家球隊加油的海報,無一不橘,什麼都有。甚至在 較大的超市內,還可看到特別做成球門之樣,以應景的世界盃商品特區。 超市裡應景的世界盃商品和海報:換上橘色瓶身的飲料和作成足球狀的麵包 各式以世界盃足球賽為主題的櫥窗佈置 除了超市外,一般的商家也無一不卯起勁來,以橘色或世界盃做主題來設計櫥窗擺飾; 從家電用品到糕餅店,無一例外!走在一般住宅區裡,也可看到國旗與 國家隊旗在大街 小巷裡橘海飄揚,公開而有力的為自己的國家隊加油!而在每天在地發行的兩份免費報 紙METRO和SPITS,也是自開賽以來,每天大篇幅專 題的報導賽事。這段期間是我唯 一慶幸自己荷文仍不夠好的時刻,否則依照這樣洗腦下去,等賽事結束,我可能連「越 位」這樣困難的規則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荷德邊境上的小鎮裡,兩國球迷相互較勁的情景:各式車輛掛上自家國旗;鎮裡的主要街道則掛起了 兩不得罪的萬國旗 以國家為參賽單位的世界盃,各國人民為自己的國家加油,是再正常不過了!但若身處於兩 參賽國邊界的小鎮裡,那麼賽事期間,鎮上的氣氛與光景就十分的 令人玩味了!以  Kranenburg這樣的一個荷德邊界小鎮為例,鎮上居民荷德人混居,雖是德國小鎮,但餐廳裡 的服務生除了德語外,罕見的能說荷、英語。餐廳菜單是德 文,菜色也是著名的各式德式炸 豬排,但點菜與對話卻以荷文居多;用餐時,只見路上德國公車插著國旗呼嘯而過,自用車 裡荷蘭車牌卻佔了多數! 那麼對世界盃同樣狂熱的德國人和荷蘭人,要如何在這裡邊界小鎮裡和平共處呢,共同欣賞賽事呢?聰明的鎮民決定在公共空間的市中心裡掛起萬國旗,但在私人領域裡,如自家的商店、家門口或車子上,則毫不保留的掛上自己國家的國旗以示支持!兩個國家,各自表述,相互尊重! 熱情打扮參與賽事的荷蘭球迷 雖然我對足球了解不多,但因身處於足球是主流話題的歐洲,且周遭朋友對於世界盃這個主題有著百家爭鳴,不間斷的論述,讓從不關心此一國際盛事的我, 得以在這段期間對於世界盃足球賽有了進一步了解的機會。本屆世界盃的主辦國巴西,不論開賽前後,因其國內的經濟及原住民等等相關問題,一直備受國際輿論抨 擊;加再上世界盃的主辦單位FIFA,歷年來也一直爭議不斷,讓許多熱愛足球的球迷也忍不住嚴正的批評世界盃。 而我身邊的歐洲友人,也有不少人是對這樣一個資本主義掛帥、以男性以主的球類運動,持反對的意見。在閱讀多篇批判巴西政府辦理此屆世界盃的粗糙手法 和態度的文章後,和巴西的友人聊起此事,巴西友人卻意外的傳達了不同的聲音給我。他認為目前國際上批評巴西聯邦政府的報導,是被巴西國內強力媒體操作的結 果。他並表示,巴西聯邦政府並非無可讓人置喙之處,其許多政策與做法確實有檢討的空間,但巴西的地方政府也該付起責任來!而目前一面倒的國際輿論,應是受 了有強勢金援與權力的巴西媒體所操弄。 長久以來,巴西的媒體一直為財團所把持,試圖做政治上的介入與操作;而目前的聯邦政府因致力於縮小巴西國內的貧富差距,而非支持有利於財團的放任自 由經濟,故巴西媒體便藉機以國際輿論來撻伐聯邦政府。在聽完朋友的想法後,原本自以對世界盃或巴西這個國家已稍做了解的我,卻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什・麼・ 都・不・懂。 觀賽實況:超大的銀幕、在入口防球迷鬧事的安全人員及裝在塑膠杯內的啤酒 雖然不是球迷,雖然仍無法對世界盃足球賽做定義,但基於「對於不了解的事物沒有批判的權力」,躋身於瘋狂球迷間的觀賽經驗,仍是不可或缺的。於是我 和友人決定前往所在荷蘭城市的市中心,對著市政府所架起的超大螢幕,和身邊眾多橘到不能再橘的荷蘭球迷,一起為荷蘭隊加油。然而,此次的觀賽經驗,並沒有 讓我就此成為球迷,同樣也沒有讓我對世界盃從此看得透徹,有的只是一些原來如此的體會。像是看著全體橘通通的荷蘭球迷,想著超市裡的各式橘色商品,深刻理 解到,世界盃足球賽果真為經濟盛事,而非運動盛事。 再者,為什麼在這樣聚眾觀賽的場合裡,會有保全檢查包包,以及為什麼場內所賣的飲料,一律只能用塑膠杯裝,玻璃瓶一律禁用。其道理在荷蘭隊得分後,啤酒突然緩緩的從我的頭頂上流了下來後而自明。我翻著白眼,看著剛才在球迷手中、得分後在空中,而現在在我腳下的塑膠杯。 「我聽說啤酒對頭皮很好」朋友笑著對我說。 「哦!那你戴著帽子幹嘛?」我把髮稍上的啤酒甩到他幸災樂禍的臉上。 我想,啤酒從我頭上流下的這瞬間,也許是我人生中最接近世界盃的時刻。

荷蘭精準的預報天氣科技:雨雲雷達

荷蘭精準的預報天氣科技:雨雲雷達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荷蘭精準的預報天氣科技:雨雲雷達 Image
<<原文於2014年7月08日發表於云閱讀>> 2013年10月28日,荷蘭暴風風速示意圖。左圖為各地的最大陣風級數;右圖為各地最高陣風速 荷蘭的天氣惡名昭彰,對身為台灣人的我來說,除了每年的秋冬冷吱吱外,更可怕的是每天陰晴不定的天氣!荷蘭的天氣在一個小時內可以從晴天變成雨天,然後 又放晴;接著開始刮風,咚、咚、咚、的下起大大小小的冰雹。冰雹下個十分鐘後,又變成下雪了!下了十分鐘的雪後,連地面都來不及積雪的當下,天又立馬的放 晴了起來! 像這樣超展開的天氣,荷蘭三不五時在上演!再加上一整年中,溼冷天為多數,全年氣溫超過二十五度的天數僅在三到四週的狀況下,讓天氣成為荷蘭人 談天時的熱門話題!而為了掌握天氣,很多荷蘭人都會仰賴各式的天氣預報,特別是雨雲的即時預報網站和程式。像是在2006年成立的buienradar.nl網站,是在荷蘭非常受歡迎的天氣預報網站。依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該網站每月瀏覽量約為五千萬人次;除了網站外,也有APP可供下載。在buienradar.nl上, 可以看到荷蘭全國每廿分鐘一次,對雨雲形成和移動方向的預測。在全國的地圖上,可以點進自己所在的城市,若有雨雲出現或經過,即表示有下雨的可能。而雲的 顏色用來代表雨量:從白色到淺藍,到橘色、紅色,顏色愈深表示雨量愈來愈大。透過如此淺顯易讀的預報系統,讓每個荷蘭人只要上該網站或使用該APP ,即可知道約一小時內的天氣狀況。 左上角的圖顯示在10:55 分時Apeldoom地區上方有雨雲,表示會下雨的機會極大;左下角的圖則顯示在11:15分時,Apeldoom地區沒有雨雲,表示不會下雨 荷蘭的雨常下,但都下不久,且普遍來說,雨量也不大,常有下個十五分鐘、半小時即停的狀況。因此荷蘭人在騎腳踏車出門前,常會上網查一下未來一 個小時內有沒有可能下雨?何時會下?或是出門在外,突然遇到下雨的狀況,也可以馬上查一下,看看雨還會下多久,然後決定是不是要淋雨回家,或是再等一下就 會沒雨了。荷蘭天氣預報系統的準確度,常讓我感到佩服;不過要是台灣的天氣也像荷蘭一樣的捉摸不定,一向以察言觀色為強項的台灣人,應該也會發展出類似的 預報系統來伺候這位後母了。 隨著荷蘭隊打入世界盃足球賽的前八強, buienradar.nl 也特地在地圖上把荷蘭的國土範圍塗成橘色,全力為自己的國家加油。 雖然荷蘭的天氣陰晴不定,但倒是沒有什麼大的天災。每當有極端天氣出現時,荷蘭政府會發佈天氣的紅色警戒來警告民眾,通常是有強風、路面有滑冰 的狀況。自1910年算起至今的113年內,也只發佈過58次的紅色警戒;平均起來約兩年一次的狀況。和台灣每年好幾次的颱風比起來,算是少天災的!但我 也說不出:「荷蘭是個風調雨順的國家。」這樣的話。以荷蘭風來說好了,此地的雨不大,但風倒是不小。七級或八級的陣風不算少見,而八級陣風在台灣都已可以 算是輕度颱風了!每每我在起風時騎腳踏車,常會覺得自己要連人帶車給吹跑了!風明明就超大,超像台灣的颱風的,但身邊勇壯的荷蘭男女老少都一派無事狀的繼 續騎車,更不用期待什麼停止上班上課之類的好康了。 2013年10月28日,荷蘭暴風實況:停在樹下,為落枝砸損的賓士車   我在2013年的十月,經歷了一場有風無雨的荷式颱風,強度與12級的中度颱風相當。這場強風是荷蘭自1990年以來最強的一次風暴:全國交通 大亂,多班火車停駛、公路上卡車翻倒;多棵樹攔腰折斷或連根拔起,全國各地皆有零星災情傳出,但無重大傷亡。雖然風勢不小,連我家陽台的小盆栽都忍不住自 三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幸好當時沒人在樓下⋯⋯),但全國依舊是正常上班上課!只能說,喝牛奶吃起司的真的比較身強體壯!全國人民在這天,除了在上班的 人,一整天拼命偷空看上網八卦災情外,不用上班的人,很多還特別跑去海邊看大浪,完全就是台灣人在颱風天時跑去海邊看風狗浪的翻版!畢竟這裡天災這麼少, 怎麼可以不好好把握機會,體會一下災情、看一下熱鬧呢? 2013年10月28日,荷蘭暴風實況:強風揚起的落葉 圖片credit: [封面用圖] screenpunk@flickr、[內文]weerplaza、作者提供

歐洲鮮薄荷茶裡的鄉愁

歐洲鮮薄荷茶裡的鄉愁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1 Comments
歐洲鮮薄荷茶裡的鄉愁 Image
<<原文於2014年7月23日發表於云閱讀>> 在荷蘭和德國常見的鮮薄荷茶。 對咖啡因和酒精過敏的我,在歐洲點飲料常是件傷神、又傷荷包的事。少了台灣的檸檬多多或是酸梅湯,往往同桌的一行人都早已點完了一輪後,只剩我 一個人猛抓著飲料單,半天吐不出個所以然來。飲料單上我能喝的,除了熱巧克力和果汁外,就是礦泉水了。熱巧克太甜,常喝有害腰圍;果汁又往往假裝自己是現 榨的,其實還是濃縮的,我不愛。礦泉水很養生,但歐洲很多國家水龍頭一開就可以喝了,要我掏錢來買水,實在心有不甘。這個進退兩難的困境,終於在在荷蘭和 德國發現有「鮮薄荷茶」這個選項後,而找到了一個解決之道。 鮮薄荷茶,顧名思義,就是將新鮮的薄荷葉連梗一同放入杯中,以滾水沖泡,可直接飲用,也可以佐以蜂蜜或糖,是不含咖啡因的天然飲品。其口感清爽 溫和,尤其在寒冷的天氣裡喝上一杯,可袪寒保溫,暖手暖胃。雖然鮮薄荷茶在荷蘭和德國是咖啡館裡常見的飲品,但摩洛哥的薄荷茶才是舉世聞名,且其做法和喝 法與荷蘭、德國相較,大有不同。摩洛哥的薄荷茶是綠茶加上新鮮薄荷葉沖泡後,再放入以台灣人口味而言稍嫌過多的糖;因此摩洛哥式的薄荷茶風味獨特,口感較 荷德國的薄荷茶濃郁且甜膩,是款含咖啡因的飲品。而沖泡的器具,除了像荷德國以透明大玻璃杯裝外,也常用一種叫berrad的細嘴銀壺來泡薄荷茶。此種作 法的薄荷茶不只在摩洛哥獨有,在非洲的依斯蘭教區、阿拉伯國家、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家,也都找得到此種作法的薄荷茶,只是以摩洛哥的薄荷茶名氣最為響亮。 常用以佐餐,風味濃郁的摩洛哥薄荷茶。 除了現沖的鮮薄荷茶外,茶包式的薄荷茶也在荷德國十分的流行,且都是標榜摩洛哥式的薄荷茶;但因此種茶包都強調不含咖啡因,故和真正的摩洛哥薄 荷茶不同,仍屬歐式改良後的薄荷茶。因鮮薄荷茶廣受眾人喜愛,最近在荷蘭開始販售內有新鮮香草蔬果的瓶裝水;而其中一個口味,就是薄荷檸檬。但基於只吃喝 新鮮蔬果的原則,雖然薄荷葉在這個新推出的瓶裝水裡,看起仍是鮮綠如常,我仍傾向前往喜愛的咖啡館,找個舒服的位置,點杯現沖的鮮薄荷茶,好好的溫暖自 己,享受歐洲。 荷蘭超市內販賣的檸檬薄荷瓶裝水。 走歐風的台式燙青菜。 「啊!這不是台灣燙青菜的水嗎?怎麼歐洲人拿來喝呢?梗還那麼粗!」有次我正舒服的喝著鮮薄荷茶時,同行的台灣友人看著我點的鮮薄荷茶如是說。 我看著眼前的鮮薄荷茶,突然之間,很想招手請服務生幫我送上一碟蒜頭醬油,好配上杯裡的燙青菜。 從此我在歐洲喝鮮薄荷茶時,總有股淡淡的鄉愁從嘴裡傳來。

歌頌生命,擁抱成長的荷蘭芬蘭高中畢業傳統

歌頌生命,擁抱成長的荷蘭芬蘭高中畢業傳統

undefinedth undefinedundefined
By with 0 Comments
歌頌生命,擁抱成長的荷蘭芬蘭高中畢業傳統 Image
<<原文於2014年8月07日發表於云閱讀>> 通常在確定考過畢業考後,荷蘭人就會立馬把書包掛出,公告周知。 在台灣如果提到高中畢業,通常只會想到大學指考或推甄,讓讀高中這件事除了成為進大學的跳板外,似乎毫無其它意義,更諻論把高中畢業本身視為一種成就了!同樣的高中畢業,對荷蘭和芬蘭的高中生來說,卻將之視為自己年輕生命中的小小成就,值得大肆慶祝炫耀一番! 每年還可以依掛出的書包,觀察出當年度最受青睞的書包款式! 每年六月走進荷蘭的住宅區裡,時時可見荷蘭國旗與各式書包高掛於屋前的景象,連課本也一起掛上去的情景也不算少!這是荷蘭人慶祝自家小孩高中畢 業,用以公告周知的傳統,通常在確定考過畢業考後,就會立馬把書包掛出,公告周知。由於掛上的是該畢業生在唸高中時所使用的書包,故每年還可以依掛出的書 包,觀察出當年度最受青睞的書包款式! 有的人家不掛書包,但是在窗前或門口放上「過關」的字眼來以示慶祝! 對重視適性發展的荷蘭人來說,拿高分並不是件重要的事,能畢業就好!至於是低空飛過還是名列前茅,並不會有人過問;爸媽們也不會跟鄰居聊八卦比 較自家小孩的成績。所以只要家裡的小孩高中畢業了,父母跟畢業生無不歡天喜地的在家門口高掛書包與國旗,大肆與鄰居們宣揚畢業的驕傲!對生命中的各個重要 階段都認真以對,努力慶祝的荷蘭人來說!除了高中畢業外,生了小孩或生日時,也愛在家門口或院子裡放各式標語或佈置來昭告天下自己的人生要事。也許是生長 在這個天無三日晴,可以一邊出大太陽一邊下冰雹的國家,讓荷蘭人養成懂得把握當下,及時行樂的性格。六十分考過畢業考?沒關係!先把書包掛上去再說吧! 每年六月走進荷蘭的住宅區裡,時時可見荷蘭國旗與各式書包高掛於屋前的景象 對芬蘭的高中生而言,慶祝畢業這件事,則早在當年的二月就開始了。芬蘭的高中畢業慶祝活動「pepnkkarit」,通常選在二月中下旬的某個 週四,大學會考之前舉行;而這一天通常也是應屆畢業生到校的最後一天。傳統上,應屆畢業生會在pepnkkarit當天到處闖入其它年級的教室,打斷課程 的進行並大撒糖果、大肆搗亂,藉此和在校生及教師道別。整個活動最後是以坐著卡車遊行所在城鎮的方式結束。在零下廿、三十度的寒冷二月天裡,這些芬蘭的高 中畢業生在遊行開始前,會像在過美國萬聖節一般,將自己打扮的千奇百怪,並依著特定主題製做大型海報與標語,接著把這些宣告畢業的標語掛在卡車外,然後神 氣的乘著卡車出門遊行去!在遊行的過程中,畢業生們會興奮的坐在卡車裡,穿著奇裝異服,甚至打赤膊的沿街歡呼,大聲唱歌,鬼吼鬼叫,並一路對觀看遊行的觀 眾撒糖果,好似基隆七月半的中元祭一般,熱鬧非凡!這個遊行撒糖果的儀式,最是受芬蘭小朋友的歡迎了,往往活動還沒開始前,就有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在路旁 等著撿糖果!整個pepnkkarit活動在遊行隊伍繞行全城兩圈後結束,同時也意味著大學會考的到來,下個人生階段的展開。 pepnkkarit 的遊行活動 在pepnkarit隔天的週五,學校會為原本的高二生舉辦稱之為「Vanhojen tanssit」的高年級社交舞會;一方面為了慶祝高二生變成校園內年級最高的學生,一方面透過學習社交舞及穿上正式禮服,讓高二生逐漸體認到自己已經不 再是青澀少年,而是可以開始獨當一面的成人了。舞會早在前一年的十一月就開始準備了;每一位高二生皆可隨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舞會。雖然無強制規定,但 大多數學生仍會選擇參加。學校也會安排舞蹈課給學生習舞,而這些舞蹈課是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也可以抵畢業所需的學分。 pepnkkarit的遊行活動 在Vanhojen tanssit當晚,平時一個個毛燥的學生在穿上正式禮服後,忽然舉手投足之間,都開始合宜大方起來;而這些到場參與舞會的學生則被之為 「vanhat」,意思是高年級,意謂著從今天起,這些高二生在高三生離校後,正式成為校園內的學長姐了。在學生們陸續進入會場後,觀禮的家長們皆忍不住 為這些看似一夜之間長大成人的孩子們歡呼,恭賀他們跨過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學生們井然有序的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各色裙擺紛紛在會場中飄起,雖姿態曼 妙動人,卻也仍難掩羞澀。在正式的舞蹈表演完後,有些學校會安排學生和家長共舞。舞會結束後,學生們則前往正式的餐廳用餐,結束這個值得紀念的夜晚。 <Vanhojen tanssit高年級社交舞會> 對於台灣人來說,高中畢業居然是件值得慶祝的事,實在是有點難以理解。畢業不是應該的嗎?怎麼還要慶祝?又不是考上台大醫科!然而看著荷蘭人芬 蘭人其歌頌生命、擁抱成長的態度,著實讓成長於台灣的我欣羡不已。想起自己整日埋首於書堆與考試間的慘綠青春歲月;甜蜜十七歲,不該僅此而己。 圖片credit:作者提供、YTLai@Flickr